第25个世界心脏日:保护你的小心脏,做到“心行合一”
在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CVD)已逐渐升至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它的危害无年龄、身份、地域之分。
为唤起公众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营养失衡、吸烟等)的关注,世界心脏联盟于1999年设立了世界心脏日(World Heart Day)。2000年9月24日为第一个世界心脏日,以后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世界心脏日。2011年起,改为每年9月29日。
2024年9月29日,是第25个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为“USE HEART,FOR ACTION”(“心行合一”)。
CVD发病趋势年轻化
CVD是一类影响心脏或血管(静脉和动脉)的疾病。全世界死于CVD的人数不尽其数,每年超过2050万,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人群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不易发生。
“95后设计师因加班猝死”、“34岁的青年老师突发心梗去世”...诸如此类的报道比比皆是...
《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近年来,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20岁至29岁的患病/高风险人群占比已经达到15.3%;并且,中青年男性心脑血管健康情况远差于女性。
2023年召开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教授也曾指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的趋势确实存在,抛开了一些猝死的个案不谈,我们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的调查中发现,首次发病的年龄有下降的趋势。”
所以不止中老年人群需要关注CVD,青年人群也要关注疾病的进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哪个职业更易于发生CVD?
虽然CVD不是职业病,但由于工作环境的影响,现在许多职业人群会因工作压力、工作时间不稳定、长期久坐、接触化学污染物等因素而患CVD。
根据心血管专家的临床统计,以下几种职业要小心CVD:
?工作压力大的白领。很多白领生活方式不健康,久坐、熬夜、喝酒。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以及高度紧张的神经和过度焦虑的状态,很容易引起CVD的发生。
? 黑白颠倒的夜班人群。由于经常要熬夜、上夜班,出现“过劳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 年龄在30~50岁的司机。工作紧张、时间长,且很多人喜欢抽烟,长时间坐在密闭的空调车内,缺乏运动,很多司机成为心脏病易发人群;
? 媒体、IT行业从业者。中国医师协会曾对媒体从业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亚健康检出率为97.5%,且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日趋上升;
? 网店店主。网店店主多为年轻人,经常熬夜、劳累、压力过大,出现猝死主要和心脑血管疾病有关;
? 自媒体、主播。带货主播发展迅速,但直播是实时展示,高强度工作之下,需要消耗巨大精力,并且主播们的业绩取决于他们直播带货的成果,因此心理压力巨大。
? 从事力量型项目的运动员。运动员通常被认为是最健康的群体,但长期从事力量性项目的运动员,其心脏形态会发生变化,如心室后壁和室间隔肥厚。
如何减少CVD的发生?
一、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
长期睡眠不足劳累,不仅会导致人体免疫力差,影响日常生活、心情和食欲等,还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例如CVD,抑郁症,癌症,肾脏病等等。
二、减少酒精和烟草的摄入
吸烟的危害、戒烟的益处,不管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几乎可以损害人体的每一个器官,不仅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硬化,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还会损伤肺部组织,导致肺功能下降;还会增加口腔癌、牙周病、牙齿脱落等疾病的风险以及对人体生殖健康系统也会有损伤,相关研究表明仅仅通过戒烟就可以将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三分之一。
适量的酒,特别是红酒,被认为可以保护心脏。但过度饮酒却是无益的,不仅会对肝功能造成伤害,还会对脑部血管造成严重的损伤,有可能导致全身动脉硬化。
三、合理饮食
俗话说“吃得“好”不如“吃得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对于食物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好”的食物也慢慢的变成贵的,美味的,能够带来快乐的的食物,但往往我们所认为的“好”的食物确是对我们人体“坏”的食物,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发生,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等等。所谓“病从口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搭配适量运动效果会更显著哦!)
四、定期体检
尤其不要忽视与血脂、血压等指标的检测,如甘油三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等。血压过高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血脂过高则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死。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可实现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
进德生物早期检测项目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 髓过氧化物酶 + 脂联素,助力于心脑血管疾病早期检测,实现心脑血管早筛早防,早治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