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长哪最危险?这个部位脂肪过多后患无穷啊.......
为什么有些人看着不胖
但却“大腹便便”
说不准就是内脏脂肪在搞鬼哦!
什么是内脏脂肪?
内脏脂肪是人体脂肪中的一种。它与皮下脂肪(也就是我们平时所了解的身体上可以摸得到的“肥肉”)不同,它围绕着人的脏器,主要存在于腹腔内。
一定含量的内脏脂肪是人体所必需,其围绕在脏器周围,具有缓冲、支撑和保护作用,但当内脏脂肪蓄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内脏脂肪异常堆积,可诱发代谢紊乱和各种疾病发生。内脏脂肪异常堆积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密切相关
内脏脂肪与疾病
1、糖尿病
肥胖是T2DM(2型糖尿病)发展的基础,T2DM的患病率随肥胖的发病率增高而增高。随着对肥胖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肥胖不仅是简单的全身体重增加,更是脂肪组织功能失调和体内脂肪分布异常的综合体现。
相比摸得到的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能够产生较高水平的游离脂肪酸、脂肪因子和炎症标志物,与外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和全身尤其肝脏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与T2DM发病紧密关联。
2、心脑血管疾病
人体内脏脂肪堆积引起的内脏型肥胖被认为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在内脏脂肪不断积累会导致脂肪因子分泌改变和促炎脂肪因子上调。之后便会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管平滑肌功能障碍、促进炎症和氧化应激和加重动脉钙化等,进一步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
3、脂肪肝
脂肪性肝病,简称脂肪肝,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细胞弥漫性脂肪病变为病理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换句话说,就是肝细胞内堆积了太多的脂肪,影响了正常肝脏功能。内脏脂肪的扩张会降低其存储多余能量的能力,进而造成脂肪细胞功能障碍。脂肪细胞功能障碍的增加,会进一步导致脂肪的分解,从而导致肝内脂肪蓄积。
4、慢性肾病
内脏脂肪是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内脏脂肪与CKD之间存在正相关,且伴有CKD的T2DM患者更容易发生腹部肥胖。这可能是由于内脏脂肪会造成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钠潴存、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过程,进而导致肾脏受损。
除此之外,内脏脂肪过多还与胰腺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多种慢性疾病相关。
如何降低内脏脂肪?
1. 运动必不可少
要多做一些有氧运动,游泳、慢跑和快步走这几项运动对于减掉内脏脂肪效果显著。据调查快步走可以提升体内脂肪的激素含量,所消耗掉的内脏脂肪比慢走要多47%。每次运动时间并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脂肪在从你动的那一刻,就已经在消耗代谢了。
2. 吃必不可少
这里说的吃不是指什么都可以吃,而是要适当摄入一些能够减去内脏脂肪的物质。如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具有吸水作用,吸水后体积增大,从而产生饱腹感而减少能量摄入。摄入的热能减少,在肠道内营养的消化吸收也下降,最终使体内脂肪消耗而起减肥作用。
3. 腹式呼吸必不可少
腹式呼吸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心肺细胞的功能、增大肺活量、加强心脏功能,还对消除腹部脂肪、排除腹部废物、改善腹部血液循环、促进腹部及盆腔脏器的生命活动等皆有重要意义。
除上述方法外,减少添加糖的收入、增加蛋白质摄入、减少压力、避免吸烟喝酒、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等生活方式对内脏脂肪的减少都很有帮助。生活方式是基础,也可搭配定期体检来进行干预,了解自身体内激素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可大幅提升效率哦!